子公司財務管理新一輪人事變動大幕開啟。5月11日,據北京商報今日記者不完全統計,今年以來,不斷有消息稱,交通銀行、建信理財、興銀理財的行長、董事長職務都在變動。
值得一提的是,上述三家是首批理財子公司。自2019年以來,他們已經從母行獨立運營了近三年。在分析人士看來,眾多金融子公司人事變動的原因除了高管正常退休外,還包括近期監管對財務公司內控管理和自身業務發展的要求。
01交行理財“掌舵人”待換。
成立近三年后,交銀財富管理將迎來第二位“掌舵者”。據媒體報道,交通銀行同業業務總監屠紅將不再擔任交行理財董事長,而是交行上海分行行長。交銀理財董事長擬由交銀人壽董事長張宏亮接任。5月11日,北京商報今日記者從知情人士處獲悉,該消息屬實。
公開資料顯示,屠紅出生于1967年,在交通銀行工作31年。歷任分行副行長、總行國際業務部副總經理、總行金融市場業務中心總裁。2018年9月至今任交通銀行業務總監(同業及市場業務)。2019年6月交銀理財開業后,兼任理財子公司董事長。
屠洪掌舵期間,交行凈利潤從2019年的8911.54萬元增長至2021年的11.55億元。在今年3月舉行的交通銀行2021年度業績發布會上,屠紅也透露了交通銀行理財產品規模增長不低于10%的目標。主要措施包括加強客戶服務體系建設,優化各類線上平臺功能,加強養老理財等產品的創新研發,完善大類資產配置體系,進一步拓展代銷渠道。
對于涂紅辭任交行理財董事長,資深政策監管專家周認為,一方面,理財子公司成立兩三年,部分原董事長、行長由于一些過渡安排,完成了從銀行資產管理部向理財子公司平穩過渡的歷史使命,將交接棒交給了繼任領導。
另一方面,根據《理財公司內部控制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為保持財務子公司的獨立性,財務公司的董事長、監事和高級管理人員不得由財務公司的股東、實際控制人及其關聯方兼任,部分商業銀行不得不提前調整人事安排。
公開資料顯示,屠呦呦的繼任者張宏亮出生于1966年,有著豐富的保險經驗。他于1995年加入中國太平洋保險公司。期間歷任各分公司黨委書記、總經理,2010年加入交銀人壽,2018年8月升任董事長。
在融360數字科技研究院分析師劉銀平看來,財富管理公司高管變更對內部運營的穩定性有一定影響,但引入其他資產管理行業的高管也有利于促進業務轉型、發展和變革。
事實上,今年以來,不少理財子公司都有總裁和董事長職務變動的消息。在交通銀行之前,也有報道稱
在零一研究院院長余百成看來,理財子公司董事長由母行委派,其變動與母行人員調整和理財子公司初期發展有關。一方面,母行相關人員的調動和調整會影響理財子公司高管層的變動;另一方面,財務子公司處于發展初期,隨著業務探索過程中的試錯,高管會做出相應的調整。
北京商報今日記者注意到,在此輪金融子公司人事變動之前,工行、招行、華夏金融等公司董事長已相繼變動。2020年,工銀瑞士瑞信銀行原黨委書記、總經理王海璐接替工銀資產管理部總經理顧建剛,出任工銀財富管理董事長;2021年,中信信托原董事長陳接替劉暉出任招行董事長。由于原華夏財富董事長李玟調任金控集團擔任副總經理,公司總裁袁志宏現為董事長。
03“真凈值”時代需要精耕細作
自2019年首批理財子公司開業以來,共有29家子公司獲批籌建,其中25家已經開業。隨著母行2021年年報的披露,部分理財子公司的經營狀況也浮出水面。共有18家金融子公司披露業績,合計凈利潤241.28億元。
>從數據來看,興銀理財、建信理財、交銀理財凈利潤增長都較為迅猛,分別同比增長108.62%、515.52%、73.61%至28.06億元、20.62億元和11.55億元。
談及理財子公司業績增長原因及后續趨勢,周毅欽認為,業績增長迅猛一方面和2020年業績基數較低有關,另一方面,2021年是資管新規過渡期最后一年,不少理財子公司實現了產品大規模從資管部向理財子公司轉移,產品管理的規模和收入都大幅增加,這也導致了業績沖高。后續由于存量產品轉移工作基本完成,產品規模和收入是否能繼續保持高速增長就取決于理財子公司本身的內功和實力。從目前的市場情況來看,受到宏觀經濟的影響,預計2022年高速增長的可能性不大。
劉銀平也表示,“資管新規”過渡期結束后,理財子公司產品規模逐漸企穩,且2022年權益市場表現不佳,理財子公司業績營收及利潤增速或有所放緩。
隨著“資管新規”過渡期的結束,銀行理財也正式步入“真凈值”時代。北京商報記者根據中國理財網數據梳理發現,截至5月11日,理財子公司共發行8858只理財產品。從投資性質來看,目前,固定收益類產品仍舊占據主導地位,共計發行7400只;混合類產品次之,共有1434只產品發行,權益類增至22只,商品及金融衍生品類仍舊僅有2只。
談及未來理財市場的競爭格局和產品發行趨勢,于百程認為,在產品風格上,基于原有銀行理財客群的特點,銀行理財子公司在固收領域繼續鞏固優勢,還將拓展養老理財和權益類資產投資等領域。
普益標準研究員茍海川則進一步分析指出,隨著理財子公司的隊伍不斷擴大,理財產品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為了鞏固和拓展產品的市場份額,各理財子公司將加大對不同市場和客群的調研,緊隨時代發展需求,精耕細作走出同質化競爭階段,進入個性化、多元化發展階段。隨著一系列理財監管辦法的出臺,理財產品投資起點不斷降低、期限更加靈活、品種更加豐富、客群范圍更廣、額度更加充足,也使得理財子公司產品將呈現規?;l展趨勢。
文 / 北京商報記者 孟凡霞 李海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