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法治日報
張春義
隨著移動互聯網的普及,越來越多的app進入了人們的生活。許多用戶為了享受購物折扣或獲得更好的服務,選擇開通App“會員”。但是,很多會員的體驗并不好。近日,據《法治日報》報道,部分app對會員權益附加各種限制,部分app在使用過程中擅自調整會員條款,導致用戶權益受損,部分app自動續費,涉嫌虛假宣傳。
App是雙贏的事情。3354運營商可以直接變現,增加用戶粘性,消費者可以從中得到實惠。然而,一些app看了這本“好經”,為會員埋下了一系列消費陷阱。
常見的App會員消費陷阱有兩種:一種是自動續費。很多app為了吸引消費者,會在第一個月設置新用戶優惠價或者免費,這往往和“自動續費”聯系在一起。一旦用戶不注意或者忘記取消“自動續費”,就落入了app運營者的圈套。二是規則隨意改。有些app先是用各種優惠吸引用戶下載,然后打著“創新”“升級”的幌子,單方面隨意更改規則。用戶被吸引了,就狂言。用戶“勾搭”后,優惠說“不可以不可以”,讓人防不勝防。
可以說,商家已經盡了最大努力使其會員的利益最大化,但實際上,這些行為已經侵犯了消費者的合法權益?!白栽?、平等、公平、誠實信用”是訂立合同的基本原則。消費者給會員充值,就意味著和商家達成簽約協議。商家必須自覺履行合同義務,而不是鉆法律的空子,通過排除或限制消費者的權利,減輕自己的責任,增加消費者的責任。2021年5月1日起施行的《網絡交易監督管理辦法》明確規定,網絡交易經營者以自動延期或者自動續展方式提供服務的,應當以顯著方式提請消費者注意,并在消費者接受服務前和自動延期或者自動續展之日前五日內自行選擇。在服務期間,應當向消費者提供明顯、簡便的隨時取消或變更的選項,不得收取不合理的費用。但單方隨意變更用戶協議,違反了《民法典》中“當事人協商一致可以變更合同”的規定,缺乏合同精神,構成違約。
目前消費者已經學會了“下載投票”,會通過在應用市場打分來抵制無良app。但除了市場的自我凈化,相關部門也應積極運用法治手段填補App會員的消費陷阱,規范行業健康發展,維護消費者合法權益。面對商家的侵權行為,相關部門應加大執法力度,依法嚴懲,提高其違法成本。消費者也要增強維權意識,積極投訴舉報,必要時向法院提起訴訟,維護自身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