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肖楊洋
來源|北大金融評論雜志
2021年12月,中國人民銀行發布《金融科技發展規劃(2022-2025年)》(以下簡稱《規劃》)。按照“數字驅動、智慧為民、綠色低碳、公平普惠”的原則,共提出了八項具體任務,包括完善金融科技治理體系、充分釋放數據要素潛力、建設新型數字基礎設施等。并努力推動金融與科技的更深層次融合和可持續發展,推動中國金融科技發展從《規劃》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 《“十四五”數字經濟發展規劃》 《“十四五”國家信息化規劃》等國家政策文件一脈相承。是落實國家在金融科技領域重要政策規劃的具體行動指南,為下一階段我國金融科技高質量發展指明了方向,提出了要求。
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監管咨詢部(研究部)主任肖翔、北京大學數字金融研究中心特約高級研究員、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從業人員丁在《北大金融評論》撰文指出,他們基于中國金融科技發展與治理的實踐,結合《規劃》關鍵詞的詞云圖分析,系統梳理了《規劃》的亮點,解讀了《規劃》相關任務和舉措的背景和政策意義,分析了“十四五”時期。
01
強調以數據為基礎,全面應用金融數據已經成為金融科技高質量發展的重點。
當前,數據作為國家基礎戰略資源和關鍵生產要素的地位日益凸顯。金融作為數據密集型行業,通過推動金融數據的綜合應用,日益成為金融科技高質量發展的關鍵。2021年3月,人民銀行組織開展金融數據綜合應用試點,推進跨層級、跨機構、跨行業的數據融合應用,運用數據和技術手段創新直達實體經濟的金融產品和服務。然而,在推進金融數據綜合應用的過程中,我國仍面臨一些困難挑戰,如數據孤島現象嚴重、數據質量不高、數據治理和應用能力薄弱、數據安全和隱私保護進一步加強等。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和畢馬威2021年針對全國214家金融科技企業CEO、創始人或業務負責人的問卷調查顯示,分別有59%和48%的受訪者認為數據安全和數據質量是金融科技發展面臨的主要痛點。
順應數字經濟時代數據要素市場化改革的發展趨勢,《規劃》以“更充分地釋放數據要素的潛力”為重要發展目標,“數據”作為關鍵詞在《規劃》全文中出現114次?!兑巹潯穱@金融數據全生命周期的開發和管理,從數據策略、機制建設、數據共享、數據應用、數據保護等方面做了系統全面的部署安排,尤其是在數據共享方面?!兑巹潯访鞔_部署從探索建立跨代理的數據安全共享隱私計算平臺,探索建立多元化的數據共享和權屬確定機制等技術手段和管理機制。
02
強調科技賦能,新一代數字技術的金融應用更加先進和多樣化。
自2019年8月中國人民銀行發布《金融科技(FinTech)發展規劃(2019-2021年)》以來,我國金融科技創新發展趨勢加快,人工智能、大數據、區塊鏈等數字新技術在金融領域的應用日益深化。根據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科技創新監管工具納入測試的創新項目分析,截至2022年1月底,共有150個創新項目納入測試范圍。人工智能(68%)、大數據(66.67%)、區塊鏈(28%)、物聯網(11.33%)等數字技術應用廣泛。應用程序接口(API)、數字認證、云計算、多方安全計算、可信執行環境、流計算、第五代移動通信(5G)、分布式架構、衛星遙感、聯邦學習、邊緣計算、衛星定位、支付標簽等數字技術。也有應用,涉及的應用場景主要是綜合金融服務、小額信貸、供應鏈金融、農村金融、保險服務、支付轉移等金融服務。
鑒于此,《規劃》更注重科技的賦能。關鍵詞“科技”和“技術”在全文中分別出現了101次和78次,提到了50多種數字技術,涉及的數字技術更加先進、多樣和廣泛,如表1所示。
03
強調整體轉型,數字化理念貫穿金融業改革發展的方方面面。
根據國家網信辦的數據,2020年,中國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為7.8%。2021年12月,國務院發布《“十四五”數字經濟發展規劃》,明確提出到2025年,中國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達到10%。中國數字經濟規模迅速擴大,但發展過程中仍存在不平衡、不充分、不規范的問題。
它是現代金融經濟的核心。推進金融科技應用,加快金融數字化轉型,是發展數字經濟的重要內容,也是推動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關鍵舉措?!兑巹潯芬浴皵底烛寗印睘榛驹瓌t之一,“數字”作為關鍵詞在《規劃》全文中出現了93次。為進一步助力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加快金融機構數字化轉型,《規劃》強調要將數字化元素注入金融服務全流程,將數字化思維貫穿于數字化能力建設、數字化基礎設施建設、數字化技術創新與應用、數字化業務運營、數字化監管能力建設等各項具體工作。
04
p>強調生態聚勢,金融科技產業生態建設與開放合作日益完善金融科技發展離不開多方參與、分工協作、互利共贏的產業生態,推動金融科技產業鏈上下游資源整合和優勢互補至關重要。當前,我國金融科技產業生態建設已取得積極成效,約有60所高校開設了金融科技相關專業,一些從業機構已探索通過聯合實驗室、創新加速器、專項課題組等方式聯合開展前沿基礎理論研究和關鍵共性技術攻關,產業園、孵化器、加速器、特色小鎮、眾創空間等金融科技載體不斷豐富,法律咨詢、知識產權、風險投資、股權融資、創業孵化、市場推廣、培訓認證等專業服務機構逐漸健全,特色化、差異化的金融科技產業集群和生態布局日益完善。
因此,《規劃》將“產學研用互為支撐、相互促進的開放創新產業生態更加優渥”作為金融科技重要發展目標,將“構建開放創新的產業生態”作為一項重點任務,“開放”“合作”“共享”“生態”作為關鍵詞在《規劃》全文中共出現34次。為進一步加強金融科技產業生態建設,《規劃》明確了金融機構、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高新技術企業等創新主體的重要作用,特別是提出要聯合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高新技術企業等搭建專業化金融科技產用對接平臺,依法合規參與數字技術開源社區等創新聯合體,打造創新應用成果轉化新模式。
05
強調“雙碳”目標,綠色金融科技成為金融科技發展的新賽道
2021年9月,黨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見》,明確提出到2025年我國單位GDP能耗比2020年下降13.5%,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20年下降18%。綠色金融是服務綠色發展的重要手段,綠色金融科技作為金融科技在綠色金融領域應用產生的新模式新手段,在助力綠色金融高質量發展和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戰略方面能夠發揮積極作用,但當前我國綠色金融科技處于發展的初步階段,面臨基礎設施、人才、標準、產品和服務等方面的問題挑戰。
在此背景下,《規劃》將“綠色低碳”作為重要原則,“綠色”“低碳”作為關鍵詞在《規劃》全文中共出現26次。在重點任務“打造新型數字基礎設施”中強調,要建設綠色高可用數據中心,加快數據中心綠色化建設與改造,新建大型、超大型數據中心電能利用效率不超過1.3,到2025年數據中心電能利用效率普遍不超過1.5。在重點任務“加快金融服務智慧再造”中更加注重金融科技與綠色金融的深度融合,提出要打造數字綠色的服務體系,運用數字技術開展綠色定量定性分析,在依法合規、風險可控前提下為企業提供綠色信貸、綠色債券、綠色保險、碳金融等多元化金融產品和服務,致力推動綠色金融科技高質量發展。
06
強調科技向善,加快金融科技倫理體系建設漸成行業共識
隨著金融科技應用深度和廣度的不斷拓展,數字鴻溝、技術排斥、算法歧視、隱私泄露等金融科技倫理挑戰引發廣泛關注,金融科技倫理體系建設的必要性和緊迫性日益成為全球重要關注點。美國、英國、新加坡、歐盟等部分金融科技領先國家或地區結合實際需要,通過成立金融科技倫理組織、出臺倫理規范、開展倫理審查評估等方式加強金融科技倫理體系建設。在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要探索建立無人駕駛、在線醫療、金融科技、智能配送等監管框架,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和倫理審查規則。人民銀行于2021年8月啟動《金融領域科技倫理指引》行業標準立項,但總體上我國在成立倫理治理組織、開展倫理審查評估等金融科技倫理體系建設方面仍有進一步提升空間。
為此,《規劃》將“加強金融科技倫理建設”作為一項重點任務,“倫理”作為關鍵詞在《規劃》全文中共出現18次。為進一步推進金融科技倫理體系建設,《規劃》明確了監管部門、金融機構、行業組織、從業人員的主要任務,重點強調要加快出臺金融科技倫理制度規則、探索設立企業級金融科技倫理委員會、建立金融科技倫理審查和信息披露等常態化工作機制、研究制定金融科技倫理自律公約和行動指南等,為進一步推動我國金融科技倫理體系建設提供了行動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