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廣州日報
已披露2021年業績的持牌消費金融公司,大部分凈利潤實現正增長,部分消費金融app顯示利率并非實際利率。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王楚涵
隨著上市公司年報季接近尾聲,消費金融公司的業績也陸續披露。記者觀察發現,目前已披露2021年業績的持牌消費金融公司,大部分都實現了凈利潤正增長。
對于消費者關心的利率問題,近日,多家消費金融公司披露了最新的定價和收費項目公告,其中貸款利率上限降至24%,甚至部分產品利率上限控制在15%以內。但需要注意的是,消費金融APP顯示的貸款產品利率不一定是實際利率。
多家消費金融公司開展“減利”活動,但降息并非“普降”
數據顯示,已披露2021年業績的持牌消費金融公司中,大部分實現了凈利潤正增長。頭部機構招聯消費金融、興業消費金融、即刻消費金融在總資產、營收、凈利潤上繼續保持領先,資產超過500億元,營收超過80億元,凈利潤超過10億元。與此同時,消費金融行業的差距進一步拉大,各項指標差距從30倍到100多倍不等。華融的消費金融資產總額下降了近12%。對于消費者關心的利率問題,近日,北方銀行消費金融、中國銀行消費金融、捷信消費金融、尚誠消費金融、金美辛消費金融等公司披露了最新的定價和收費項目公告,其中貸款利率上限下調至24%,甚至部分產品利率上限控制在15%以內。
記者了解到,此前,部分地區監管部門要求轄區內銀行和消費金融公司將個貸利率控制在24%以內,不少消費金融公司開始下調利率上限。
“消費金融行業目前的利率水平較前兩年有了明顯下降?!币子^金融行業高級分析師蘇在接受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采訪時表示,不過,由于利率定價具有“千人千面”的特點,不同用戶的資質和評價結果都不一樣,因此個人用戶的體驗可能會有一些差異。
蘇指出,上半年,多家消費金融公司開展了“讓利”的營銷活動。但這類公司采取的降息并不是“普遍下調”,而是有條件、有針對性的措施,是用戶精細化運營的具體體現。比如對于活躍度低的用戶,它可以喚醒沉睡的用戶,對于貧困學生,它響應監管號召,為優質客戶提供低息產品,早已成為消費金融領域之一。
行業:不要用“最低”等字眼誤導金融消費者
記者關注到,目前大部分消費金融app顯示的貸款產品利率都在監管紅線內,部分顯示利率低至9折以下。但是,顯示的利率不一定是實際利率。比如招聯消費金融APP中顯示的年化利率(單利)最低7.3%起,但點開后還有一個“感嘆號”標志,顯示“以實際審批為準”。記者查詢黑貓投訴平臺發現,有消費者反映招聯消費金融公司廣告年化利率低至7%左右,但最終放款年化利率達到23%。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人民銀行2021年3月31日發布的《中國人民銀行公告〔2021〕第3號》號文顯示,所有從事貸款業務的機構在通過網站、手機app、信用卡等進行營銷時,應當以明顯方式向借款人明示年化利率
據蘇分析,與利率相關的挑戰主要有兩個:一是實際利率的披露是否到位,“最低”二字不能誤導金融消費者;第二,在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的全流程機制中,導流平臺與實際服務者如何明確權責,為金融消費者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服務接入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