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科院因1000萬元訂閱費停止使用知網,引發輿論關注。18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官員魏也關注到這一事件,呼吁“開放科學”。第一,知網是否涉嫌壟斷,引起了法學界和學術界的廣泛討論。
4月25日,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回復長江日報記者在線消息稱:我們已經關注到各方反映的知網涉嫌壟斷問題,正在依法開展相關工作。
知網是否涉嫌行業壟斷?
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回應
知網是否涉嫌行業壟斷?四個月來,市場監管總局三次回復長江日報記者網上留言。
去年12月23日,市場監管總局在回復記者消息時表示:相關經營者的行為是否違反《反壟斷法》,需要反壟斷執法機構研究分析具體證據,通過相應程序作出判斷。
今年3月9日,市場監管總局在回復記者消息時表示:我國《反壟斷法》禁止具有市場支配地位的經營者濫用市場支配地位。對于知網是否涉嫌行業壟斷,市場監管總局表示“正在核實研究”。
4月25日,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在回復長江日報記者在線消息時表示,已關注到各方反映的知網涉嫌壟斷問題,正在依法開展相關工作。
武漢大學競爭法與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武漢大學法學院教授孫進在接受長江日報記者采訪時介紹,尋求《反壟斷法》的保護有兩種途徑:執法和司法。他說:“第一,你可以向市場監督管理部門,也就是反壟斷執法部門反映相關情況,要求反壟斷執法部門對知網涉嫌壟斷行為進行調查。如果認為自己的合法權益受到了這種涉嫌壟斷行為的非法侵害,權利人也可以向法院起訴。但從目前我國反壟斷的司法實踐來看,對原告非常不利,主要是舉證門檻太高,取證難度太大?!?/p>
上海交通大學特聘教授、國務院反壟斷委員會專家咨詢組成員王先林曾在接受采訪時表示,只有核實知網涉嫌違法后,才會正式立案。立案后,執法過程包括界定知網相關市場、認定市場支配地位、認定是否構成濫用三大步驟。一般需要很長時間。
人臉識別第一案郭冰起訴知網;
濫用市場支配地位
4月20日,據紅星新聞報道,浙江理工大學法政學院特聘副教授郭炳初獲悉,其于去年12月提交的“中國知網濫用市場支配地位”申訴材料于今年3月21日被杭州中院正式受理。
2019年,郭冰起訴杭州野生動物園,被稱為中國“人臉識別第一案”。該案因涉及人臉等個人生物特征信息的采集和使用,入選“2021年中國法治實施十大事件”。
4月20日,郭冰向紅星新聞介紹,2021年10月,他在參加中國法學會檢察科學研究會公益訴訟研討會期間,一篇論文收到了有關方面的短信,稱其提交的論文已通過初審,需要提供論文的查重報告。
在支付了重復檢查后,從事法律工作的郭冰出于職業敏感,第一時間搜索了相關規定。經過與一些專業人士和律師朋友的討論,大家一致認為知網的行為涉嫌濫用市場支配地位,“主要是
截至2022年4月26日,從公開披露的相關信息中未發現中國知網涉嫌壟斷的訴訟案件。這意味著,本案可能是中國知網涉嫌濫用市場支配地位引發的首例反壟斷訴訟。
高收費,低報酬,擅自收錄
人民網(8.670,-0.30,-3.34%)點評:頻頻激起民憤,應引起重視。
據人民網報道,事實上,中國知網因收費過高、不合理漲價而陷入輿論風暴,已經不是一次兩次了。2016年1月,武漢理工大學發布通知停止使用知網,同年3月,北京大學貼出通知停止使用知網。據媒體統計,至少已有6所高校發布公告暫停使用知網,原因均為成本上漲過高。
被稱為“中國國家知識基礎設施工程”的知網,是目前國內最大的學術電子資源整合者,收錄了大量的學術論文資源,為學術研究提供了便利。知網成立不久就被列入“火炬計劃”,很多高校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幾乎免費地為其貢獻了大量學術資源。
??梢哉f,是國家力量成就了知網、學術界支撐了知網,而知網卻以論文資源庫作為“武器”漫天要價,阻礙了知識分享。
另一方面,知網收支的不平衡也備受詬病。所收論文每被下載一次,知網都會收取不菲的費用,卻鮮少向作者支付稿費,最高只是100元現金以及400元面值的該網檢索閱讀卡,甚至作者在知網下載自己的論文還要付費。
知網屢受詬病,也不單是因為高收費問題。2021年底,89歲退休教授趙德馨起訴中國知網擅自收錄其160多篇文章全部勝訴,知網表示“將積極處理趙德馨教授作品繼續在知網平臺傳播的問題”。然而此時距知網公開致歉已經過去4個多月,趙德馨教授被下架的100多篇論文在知網上仍然查不到。
對此,人民網評論稱,知網屢受消費方詬病,頻惹眾怒,甚至引發涉嫌行業壟斷的質疑,按理早該深刻反思自身行為的合理性。收取高額費用、連年漲價,表面上是經營方式問題,但從深層次上看是相關企業缺乏對市場的尊重、對作者和用戶的尊重、對科學事業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