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月
2021年是上市金融科技公司跨越周期的關鍵一年。
監管趨勢明確,業務布局越來越多元化,商業利益和社會責任同時存在。金融科技上市公司從疫情和政策不確定性中走出來,對金融和科技的距離有了更準確的把握。
根據360數碼分公司、樂心、新野科技、小贏科技的財報數據可以發現,2021年其業績保持強勁增長,大部分機構盈利水平超過疫情前,交出了史上最好的成績單。
雙輪驅動,業績與估值不匹配有望修復。2020年以來,在助貸業務監管趨嚴的背景下,上市金融科技公司積極調整策略,增強市場洞察力,主動適應監管趨勢;另一方面,基于科技和場景優勢,發展弱周期、輕資產業務,資產質量持續改善。
隨著營收利潤、匹配貸款規模、純科技助貸占比、小微貸款占比的不斷突破,基于科技助貸模式的金融科技前景也呈現出明顯的轉型變化趨勢,即授權化、小微化、普及化。
總體來看,財政和科技的權責邊界更加清晰。金融歸金融,科技歸科技,基于比較優勢底層邏輯的科技型貸款援助模式也將迎來更廣闊的可持續增長空間。風控支持和場景匹配效率是金融科技上市公司打開業績空間的密碼。
利潤爆炸
得益于助貸業務的轉型,以360數科、樂心、新野科技、小贏科技為代表的頭部金融科技上市公司進入了業績上升的軌道。2021年財報顯示,各類機構收入、利潤、配套貸款規模在同業中保持強勁,科技推動業務降本增效,凈營業利率水平較高。
報告期內,360分公司實現營收166.36億元,同比增長22.6%;凈利潤57.65億,同比增長64.9%。樂心實現營收113.81億元,凈利潤23.34億元。
葉欣科技和小贏科技也表現不俗。葉欣科技實現營業收入94.7億元,同比增長25.2%,凈利潤25.09億元,同比增長26.8%。
贏科技2020年受疫情影響,業績出現虧損。但2021年,小贏科技實現營收36.27億,同比增長65.4%;凈利潤8.25億元,同比大幅扭虧。據統計,小贏科技的盈利水平已經超過疫情前的2019年。
對比營收和利潤數據可以發現,頭部金融科技上市公司的營業凈利率高于持牌消費金融公司。根據測算,360數碼分公司、樂心、新野科技、小贏科技的營業凈利率分別為34.65%、20.51%、26.49%、22.75%。相比頭部持牌消費金融公司20%左右的平均營業凈利率,上市金融科技公司的盈利能力更勝一籌。
過去一年,金融科技上市公司業績回暖,基于金融科技商業模式的價值加速釋放。其中不乏行業黑馬殺出重圍,重新建立生態優勢。比如,小贏科技的營收和利潤增速在金融科技上市公司中名列前茅,基本面和業務盈利能力已經超過疫情前。
用戶方面,2021年,樂心注冊用戶數達1.65億,同比增長40%,連續十個季度增長超千萬;30數字分支
頭部金融科技上市公司主營業務為貸助,收入利潤增長主要由貸助資產驅動。報告期內,360分行全年貢獻貸款3571.03億元,同比增長44.7%;樂貢獻信貸規模2138億元,同比增長21%;ICT也貢獻貸款1374億元,同比增速111.1%;贏科技全年推廣和提供的貸款總額為518.59億元,同比增長74.7%。
由于體量的差異,頭部金融科技上市公司的助貸增速也呈現分化。其中,360數碼分公司和樂心推動的貸款增速不及小贏科技和信業科技。據小贏科技預計,2022年一季度配套貸款總額在150億元至154億元之間,2022年配套貸款總額將增長15%至25%。
頭部金融科技上市公司隨著數字化風控能力和精細化運營水平的增強,在監管框架內演化出自己的金融科技商業模式,打通了從獲客、定價到增信、風控的服務閉環。在這一波生態遷徙中,金融科技公司在競爭快和準。
尋找新的方向
受監管政策、利率下行和客戶遷移的影響,科技類金融上市公司不斷修正其助貸業務模式,試圖找到一條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一方面,金融科技受到全面監管,金融和科技風險被隔離。金融科技企業不僅需要牌照來構建合規邊界,還需要參與直貸來保持業務敏感性。另一方面,也需要增加純科技貸款規模,提高業務上限和估值空間。
在頭部金融科技上市公司的財報中,三條業務增長曲線顯現,支撐未來業績。這三條增長曲線分別是持牌化、小微貸、普惠金融。
首先是牌照基礎。去年,受金融科技監管、網絡小貸新規等政策影響,互聯網金融平臺已紛紛增資旗下小貸,金融科技上市公司中,360數科也將旗下網絡小貸增資至50億,并且表內貸款余額快速增長。
業內人士稱,小貸牌照對金融科技公司而言,是戰略性布局。進,可用小貸牌照開展自營信貸業務,讓金融科技企業對信貸流程的理解更加透徹;退,可在嚴監管環境下建立牌照壁壘,形成助貸業務與自營業務雙輪驅動的發展模式。
小贏科技在業績復蘇期間,順利布局了小貸牌照,為業務發展增加確定性。公開資料顯示,2021年5月,深圳市小贏小額貸款有限公司獲批,小贏科技正式獲得小貸牌照。去年第三季度,小贏已開始開展小貸業務。
其次為小微貸業務。小微貸業務具有普惠金融屬性,既是金融科技企業業務布局的重點方向,又是踐行社會責任的重要抓手。從小微貸的現狀而言,面向C端的消費金融市場滲透率得到大幅提升,相比之下,B端小微金融尚存較大發展空間。
小微信貸仍處于較快增速階段,特別是經營規模較小的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信貸需求仍沒被滿足,這也解釋了為何部分金融科技企業的小微貸首貸戶比例較高。傳統金融機構網絡主要服務的小微群體是頭部小微企業,首貸戶往往難以獲得銀行的信貸服務。
在此情況下,金融科技平臺通過場景連接能力和風控技術賦能,打通金融機構與小微群體之間的障礙,增強小微普惠信貸可得性。加之疫情刺激和政策紅利,小微信貸賽道前景廣闊。
3月4日,銀保監會、人民銀行發布《關于加強新市民金融服務工作的通知》,明確指出加強對新市民創業的信貸支持,同時加大對吸納新市民就業較多小微企業的金融支持力度。推動商業銀行加強小微企業“首貸戶”拓展和信用貸款投放,支持吸納較多新市民就業的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獲得信貸資金。
4月8日,中國銀保監會發布《關于2022年進一步強化金融支持小微企業發展工作的通知》,提到持續改進小微企業金融供給,提高信貸資源配置效能,進一步增強小微企業貸款可獲得性等。
近日,中國人民銀行、國家外匯管理局印發《關于做好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金融服務的通知》,要求加大對小微企業等受困市場主體的金融支持力度。2022年1月1日至2023年6月末,按照地方法人金融機構普惠小微貸款余額增量的1%提供激勵資金,鼓勵金融機構穩定普惠小微貸款存量,擴大增量。
金融科技上市企業中,陸金所控股借助先發優勢和線上線下的協同能力,在小微貸業務上領先其他金融科技企業,而360數科、樂信、信也科技、小贏科技等后起之秀發展勢頭強勁。數據顯示,2021年,小贏科技個體戶及小微企業放款用戶數超過160萬。
最后,市場利率下行,助貸業務轉向,普惠金融成為金融科技企業下一個戰略錨點。普惠金融的業務模型,對金融科技企業的風控和運營效率提出更高要求。
當前,頭部金融科技企業紛紛優化客群結構,提出客群上浮戰略,通過科技手段強化風險評估和管理框架,對客群進行分層管理,持續優化借款人融資成本,進而形成以量抵價的普惠金融規?;?。
業務基座焊牢后,金融科技企業將乘勢而起,向精細化運營和金融科技新生態奔去,而終點正是業績的可持續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