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卡的數據流量常年封閉,手機卻不斷產生流量.近日,黑龍江哈爾濱消費者劉先生向《中國消費者報》記者反映了自己的遭遇。
我根本沒上網,還被扣了流量費。
還自動開通“安心套餐”服務。
劉老師說他用的是一部華為雙卡雙待手機,主卡是聯通的,套餐包含每月2000分鐘通話,上網流量不限。另一張中國移動卡因為綁定了自己的寬帶等應用賬戶,所以只辦理9元/月的最低套餐(含40分鐘通話和30條短信,上網另行付費)。
劉老師說,她只是偶爾用幾次移動卡套餐里的通話時長。為了避免產生上網流量,她還關閉了該卡的數據流量和智能轉換功能。
但4月6日,劉先生收到中國移動短信,提示產生9.35MB流量。
然而,讓劉先生不解的是,消息中還提示:“已自動為您提供套餐外的‘安心套餐’服務”。
您已自動獲得套餐外“安心套餐”服務,導致套餐外流。
先按0.29元/MB收取金額,當費用達到10元時,可免費使用流量至100MB。如果再次超過,按照同樣的規則收費。累計訂購3次,達到30元,可免費使用1GB。根據同樣的規則,直到200GB的上限。
我從來不用中國移動的手機卡上網,數據流量一直關著。手機自帶流量監測系統的監測數據為零。9.35MB的流量是怎么產生的?為什么中國移動未經用戶同意就自動開通了“安心套餐”服務?
4月6日,劉先生手機的流量監測顯示,中國移動的數據為0。
為此,劉先生先后兩次致電中國移動10086客服,得到的答復都是:錄音平臺有流量消費記錄,產生流量費7.97元。
移動客服人員:
“這就是系統的顯示方式。用戶不用也不會記錄。至于手機流量監測系統,屬于第三方軟件,其監測結果不能說明問題?!?/p>
“如果用戶感知不好,可以退費?!?/p>
收費標準多種多樣。
但并沒有向消費者做出明確的解釋。
劉老師表示不能接受,認為華為手機流量監控系統和中國移動流量系統的計算結果相差太大。另外,9.35MB流量按0.29元/MB計算,應該是2.71元。7.97元是怎么算出來的?
帶著這些疑問,劉先生翻看了之前的移動短信和消費明細,發現自2018年12月(當月產生1.44MB流量,收費0.42元)以來,曾收到過產生流量的短信通知,消費賬單也有扣費記錄,且收費標準不一。
劉老師告訴記者,他幾乎不看短信。最近他發現,因為要查看學校的短信通知,中國移動一直在扣流量費。
從記者劉提供的短信信息、收費賬單、詳細上網清單可以看到,2019年7月至10月、2020年5月至12月,每個月初都有中國移動的短信通知,顯示流量在0.01-0.03 MB之間,每月分別收費0.01元和0.02元,一個月最高收費1.05元。
2021年,有幾次短信通知產生0.01MB流量,但沒有收費;11月份沒有流量通知,但是收取了1.50元的流量費。從當月的詳細在線列表中可以看出:
11月18日至11月30日,我使用“安心套餐”上網44次,流量以KB計算。當月記錄“安心套餐”流量7次,共收費1.50元。其中,最多一次產生4107KB流量,收費1.16元;至少產生一次0.05KB流量,收費0.01元。
劉先生告訴記者,4月6日13點03分收到短信提示已累計使用流量9.35MB,而上網詳單顯示流量已經為29023KB(即28.34MB)、收費7.97元;中國移動套外流量當天統計卻是27.59MB。這些前后不一的統計數據令劉先生很是費解,而當天上網記錄顯示當天上網5次,并未查到9.35MB的有關數據。
▲4月6日13點02分59秒已產生29023KB(換算后是28.34MB),當天中國移動賬單上沒有9.35MB這個數字。資料圖片
▲
4月13號,李先生查看時套外流量統計還是27.59MB。資料圖片
記者通過劉先生提供的上網詳單還發現,4月11日一次上網產生流量9.86KB、收費0.01元,而4月6日上網產生流量20.20KB卻未收費。
劉先生認為,中國移動應對其流量統計和前后不一的收費標準提供相應證據并予以說明。但十多天過去了,中國移動并未做出明確解釋。
中國移動回復計費系統沒有問題
華為表示若需網絡會使用有流量的電話卡
記者網上查詢發現,不少消費者都反映明明已經關閉了移動數據,依然會收到流量超標的扣費短信。還有消費者甚至要求中國移動從后臺將流量關閉,但仍然會產生流量,每月都產生多則一兩塊錢,少則幾分錢的流量費。
4月11日,就劉先生投訴的問題,記者致電中國移動10086客服進行詢問。4月16日,中國移動工作人員轉達后臺查詢部門的結論表示:
手機自帶監測系統不作為流量計費依據;
移動公司的計費系統沒有問題,后臺是根據詳單計費的,這種計費是被動的,上網行為是手機主動發送的,用戶終端只有使用了流量才能產生流量話單;
只保留6個月的數據,之前的無法查詢;
可以為用戶做退費處理。
針對為何手機數據流量關閉卻產生流量的問題,該工作人員補充道,用戶關閉的是手機上的數據開關,手機GPS功能一直是運行的,智能手機有些后臺運行軟件沒有徹底關閉會走一些流量。
針對中國移動的解釋,劉先生表示無法理解:
如果手機流量數據關閉,什么軟件能自主開啟產生流量?
是華為手機有問題,還是移動公司擅自為用戶自動開啟套餐外“安心包”服務才會產生所謂的軟件流量?
0.05KB也就是50個字節,什么軟件能產生這么小的流量?難道軟件觸發流量后就馬上關閉?”
為此,劉先生咨詢華為客服,得到的答復是:
華為手機與中國移動計算方式即便有誤差,但也不可能出現4月6日一次產生20多MB流量卻沒監測出來的現象。手機用戶只要主動上網,手機管家流量監測都會有記錄,哪怕是小于1KB的也會記錄,什么軟件產生的流量都能查到。如果手機副卡的上網功能和智能轉換關閉,即便有軟件需要網絡,也會選擇能上網的另一張卡的流量。關閉上網的手機卡還會由此產生流量,理論上說不過去。
運營商4G網絡會不定時向副卡發送特殊的流量數據包,雖然手機未打開移動數據,仍然會導致副卡產生小額流量消耗,手機對此是沒有監測記錄的。
有些運營商發送的信息需要搭載流量向用戶傳送,如給某用戶發彩信,由此產生的流量不能算在接收彩信的用戶頭上,應該是不收費的。
專家觀點
未提供服務中國移動無權收費
北京市中高盛律師事務所李濱律師認為,從劉先生兩張卡的套餐設置,并在手機端對中國移動手機卡采取了關閉數據流量等方式來看,劉先生不使用中國移動數據流量的意思表示明確。中國移動作為服務提供者應當向用戶提供與其服務相對應的收費,并要保證其所提供服務與其所收取費用的對價公平。中國移動無權收取其未提供服務的費用,或者無權因第三方使用的流量而向客戶收取費用。
消費者享有知情權,當消費者對套餐外產生的數據流量及計量、計價方式等提出質疑,中國移動作為擁有技術能力的主導方,其負有舉證義務,即負有主動作出合理的、通俗的、不存在相互矛盾的解釋的義務。
消費者劉先生提供了手機端華為公司的4月份流量監測數據為零,并足以證明套餐外產生的流量均是被動產生,在此情況下,中國移動更應利用其掌握的技術手段和技術能力,監測和查詢到這些流量產生的主體,并向這些主體主張權利。
而目前中國移動的說辭均尚未提供令消費者可識別、無法否認的證據或理由。中國移動在法律證據明顯不足以證明其向消費者所收取費用是有依據的,其在此情況下無依據地向消費者收取費用涉嫌構成民事欺詐,屬于涉嫌利用技術壁壘等手段對消費者的知情權、財產權的“霸凌”行為,消費者可以向其依法主張三倍賠償等懲罰性賠償的請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