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清華五道口全球金融論壇于15日至17日舉行,主題為“行穩致遠,金融助力高質量發展”。4月17日,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委員、保監會原副書記、副主席周出席并致辭。
周指出,養老的第三支柱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個人儲蓄。簡單來說就是個人金融財富的管理。特定的養老儲蓄產品可以進一步豐富養老金融產品的供給,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的養老保險需求,同時集中長期穩定的資金。具體的養老儲蓄產品要適合低風險偏好人群,充分體現養老屬性,產品期限長,本息有保障,收益穩定,鼓勵居民長期持有。存取方式靈活,可以滿足存款人個性化、差異化的需求。目前儲蓄是有限制的,比如一年,要求一年內不能動。但如果這期間的養老需求出現問題,養老儲蓄服務可以采取靈活的存取方式,解決老年人的養老需求。金融部門也在研究養老金儲蓄產品試點方案,會實時穩步啟動一些試點工作。
以下是周的講話全文:
尊敬的各位來賓,老師們,同學們:
大家早上好。很高興受邀出席2022清華五道口全球金融論壇。我今天演講的題目是“構建適應老齡化趨勢的養老金融體系,助力中國第三支柱養老保險發展”。
2021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要規范發展養老保險第三支柱,這是推進我國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的重要舉措,對養老金融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國建立了多層次多支柱的養老保險體系,其中第一支柱是基本養老保險,包括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和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第二支柱是企業的企業年金和機關事業單位的職業年金;第三支柱是個人自愿進行的各種養老儲蓄。
目前,我國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框架基本形成,城鄉居民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但是,養老保險制度發展不夠均衡,更多地依賴于基本養老保險制度。企業年金等補充養老保險只覆蓋有限的人群,積累規模有限。第三支柱發展長期處于起步階段,稅延型商業保險試點規模較小。個人自愿積累養老金主要依靠中短期金融產品??傮w來看,以長期性、安全性、收益性為特征的養老金融業務發展仍存在短板。
一、探索第三支柱養老金金融體系
一是拓展商業養老保險服務。近年來,保險業充分發揮長期穩定的資金管理和風險保障功能,通過多種方式積極參與多層次養老保險體系建設,增加養老基金積累,實現養老基金保值增值,探索滿足人民群眾差異化養老需求的途徑。2021年養老保險原保費收入620億元,期末積累長期養老基金準備金近6300億元。2021年,保險機構受托管理企業年金基金1.3萬億元,投資管理企業年金基金1.4萬億元。一些保險機構還擔任了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的投資管理人。
2021年5月,中國銀監會發布《關于開展專屬商業養老保險試點的通知》號文,明確提出從2021年6月1日起,在浙江(含寧波)、重慶開展試點。試用期暫定一年。針對養老保障手段有限、新行業、新業態、靈活就業人員儲備不足和后顧之憂等問題,銀監會有關部門指導試點保險公司創新開發投保簡單、繳費靈活、收益穩定的商業養老產品,通過賬戶管理在確保資金安全的基礎上實現長期穩定收益;突出養老功能,將產品期限與養老掛鉤,提供靈活的養老金領取方式;允許相關企事業單位依法以適當方式為職工保險提供繳費支持。相關繳費扣除前期費用后全部進入個人賬戶,權益歸個人所有。商業養老保險試點開展以來,總體運行平穩,社會反響良好。截至2022年2月底,累計保費5億元,參保人數超過7萬人,其中快遞員、網約車司機超過1萬人,在服務新經濟、新業態、靈活就業人員方面取得一定成效。
二是推出養老金融服務。2021年9月,銀監會發布《關于開展養老理財產品試點的通知》,選取“四地四機構”(武漢、成都、深圳、青島;工銀理財、建信理財、光大理財、招銀理財)正式啟動老年理財產品試點。試點開展以來,總體運行平穩,市場反應積極,開局良好。與一般理財產品相比,老年理財產品突出了“穩健性、長期性、普惠性”的特點,更符合普通人的長期養老需求和生命周期特征(33.260,-0.31,-0.92%)。截至2022年2月9日,已成功銷售8款試點產品,7萬投資者認購207億元,為復制推廣養老金產品積累了有益經驗,為擴大養老金產品試點范圍奠定了堅實基礎。下一步,要密切關注試點情況,在總結評估的基礎上,逐步擴大養老金籌資試點范圍。同時,繼續加強日常監管,及時研究解決試點中出現的問題,努力為人民群眾提供更高質量、更便捷的商業養老金融服務。
第三,做好養老儲蓄服務。特定的養老儲蓄產品可以進一步豐富養老金融產品的供給,滿足人們多樣化的養老需求。同時也可以集中長期穩定的資金。具體的養老儲蓄產品要適合低風險偏好人群,充分體現養老屬性,產品期限長,本息有保障,收益穩定,鼓勵居民長期持有。存取方式靈活,可以滿足存款人個性化、差異化的需求。我國金融監管部門正在研究養老儲蓄產品試點方案,將適時穩步啟動試點工作。
二。第三支柱養老保險發展面臨的困難和問題
總體來說,中國的商業養老。
保險仍處于發展初級階段。養老年金保險規模保費收入在人身保險中的占比只有2%左右,積累的責任準備金占GDP的比重不到1%。商業養老保險發展的外部環境仍需改善,保險行業自身也存在一些困難和問題需要改進。一是傳統的“養兒防老”“政府養老”“儲蓄養老”觀念仍占據主流,公眾對于商業養老保險在提供養老保障方面的獨特作用了解不多,對未來養老保障需求分析判斷還不足,主動進行養老金積累和管理的意識不強,還沒有充分認識到商業養老保險能夠提供穿越周期的資金管理和養老金終身領取等服務。
二是商業養老保險服務定位有待制度性明確。我國第三支柱個人儲蓄性養老保險和商業養老保險發展剛剛起步,各方對其內涵、優惠政策、發展路徑等仍存分歧。發展第三支柱養老保險,不應只是對第一、二支柱的“錦上添花”,而應適應國情,增加養老投資的選擇,承擔起一定的保障功能。
三是財稅政策支持力度需要進一步強化。通過財稅政策引導,鼓勵公眾增加養老金積累,是各國發展個人養老保險的普遍做法。當前,政策設計缺少統籌,較為單一。由于企業年金覆蓋面很小,大部分中小企業及其員工無法享受相應的減免稅優惠,但相關額度不能轉移到基本沒有門檻、可以全員參與的個人商業養老保險。此外,我國缺少財政補貼等能夠有效擴大覆蓋面、惠及中低收入人群的政策。個稅遞延商業養老保險試點也暴露出優惠力度有限、操作復雜等問題。稅收信息平臺等基礎設施仍處于完善過程中,使其在推動商業養老保險發展方面的支持作用有限。政策覆蓋面窄,稅收延期繳納模式不符合公眾納稅觀念和習慣,處理流程復雜,政策設計有待完善成為主要問題。
四是商業養老保險參與需要制度性規范發展。第一,我國保險業經營時間短,在疾病發生率、人口死亡率等方面的基礎性數據積累不足,大數法則作用受限,影響了風險定價的科學性、精準性。第二,行業在商業養老保險風險管控、投資管理方面的實踐經驗有限,專業人才和技術缺乏,資金投資運用能力亟待加強。第三,創新能力不強,目前雖然產品數量多,但同質化問題比較突出,行業對于商業養老保險的產品設計、業務經營等方面的研究還不夠深入和廣泛。
三、多措并舉推動我國養老第三支柱規范發展
在推進發展第三支柱養老保障的相關工作中,要積極試點,不斷總結推廣經驗,力爭通過示范引領,為養老金融發展探索出一條新路。保險業與養老產業和大健康產業融合發展有著天然優勢,壯大商業養老體系也是保險業普遍共識。因此,要高度重視商業保險機構在解決健康管理、社會養老和醫療支付等方面的作用,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利用社會資本的力量解決這一緊迫難題。保險業也要立足保險專業優勢,積極實踐養老金融改革發展任務,著力滿足人民群眾多層次養老保障需求,深入挖掘康養藍海的市場潛力,主動融入康養產業,充分發揮保險功能和作用,構建以保險為核心的康養生態模式,進一步發揮商業養老保險功能作用。
一是要更加重視第三支柱在促進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中的作用。發展第三支柱,能夠增強多層次、多支柱養老保險體系可持續性和靈活性,有效銜接我國基本養老保險,也有利于解決企業年金制度難以覆蓋中小企業員工和靈活就業人員的問題。在頂層設計中,充分發揮商業保險的功能。通過大力發展商業養老保險,能緩解基本養老和財政壓力,也有利于擴大覆蓋范圍,使更多民眾不受就業形式、就業單位等限制,開展更為有效的長期養老金積累,有效增強我國養老保障體系的穩定性和可持續性。
二是明確第三支柱發展定位。立足國情,著眼于第三支柱應當與第一、二支柱協同發展,在覆蓋人群、優惠政策、資金管理、資金領取等方面緊密銜接,共同建立起有效的具有中國特色的養老保險制度,提升多層次、多支柱養老保障體系水平。
三是加大財稅政策支持力度??紤]到一般金融產品不具備風險保障和長期領取功能,對商業養老保險的稅收遞延政策要作出專門安排,建議借鑒美國第三支柱發展經驗,明確商業養老保險是具有長期保障功能的特殊養老金融產品,可以學習借鑒401K模式,單列一類并給予較高稅延額度,比如,明確給予個人2000元額度僅用于購買商業養老保險。同時,在稅延保險試點經驗的基礎上,建議相關部門推進個人養老金制度建設,將稅收遞延政策擴大到存款、理財、保險、基金等多種金融產品,以進一步豐富個人養老選擇。
四是深化養老金融服務結構性改革,促進第三支柱規范發展。第一,加快研究統一養老金融服務標準,體現資金安全性、投資長期性、管理有效性和領取約束性等特征,精準服務養老需要,推出金融保險產品,堅持“長期投資長期收益,價值投資創造價值,審慎投資合理回報”體現“規范發展第三支柱養老保險”的政策初心和使命。第二,調動多元主體資本參與養老金融服務。提供養老群體所需要的長期養老保險業務。隨著養老金融服務結構性改革持續深化,養老保險第三支柱將逐漸形成多元主體參與,多類產品供給,滿足養老保險消費者多樣化需求。